所以我们更应关注不同
如果你试着去践行这个方法,应该就会慢慢地发现:这些行动可以帮助你一步步地构筑起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因为当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和眼花缭乱的理论进行思考、交叉和整合以后,它们就成了你心智的一部分,而且不可能有人正好和你的这部分心智相似,甚至连模仿也断无可能。 这种逐渐打磨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智识,就可能帮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帮助你在复杂多变的荒野竞技场中站稳脚跟。 知乎上曾有人问“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就我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速效大力丸可以吃的。 但上面的方法为我们指出了一些我们很多人未能充分发现和认识的道路。再回到专注的取舍问题上来。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他可以学习的宝贵知识却是无穷无尽,他一旦作出学习某块知识的选择,就意味着付出了暂时无法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成本。 更普适的问题就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上,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 塔勒布的答案是米用“杠铃策略”。真正对思维起作用的好像是一些符号和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图像,它们会自动地在头脑中复制、组合。 ”法国当代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阿兰孔涅说:“在数学当中存在这种基本的二元性。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信息,既是一种才能,也是一种美德。但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 ”当代最激烈且影响最大的批评声音恐怕来自投资思想家查理.芒格了,他把那种只会用单一学科知识思考的人称为“铁锤人”,因为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铁锤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因此,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基于事实的判断力。 而只有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把这些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变成用以观察和分析现实对象的思维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维上的偏差和狭隘。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但是我们常常只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相似的部分,因为相似就意味着安全,意味着我们原有的认识无须更改和校正,其坏处就是我们的知识系统无法适应性地扩展。 所以我们更应关注不同。 有人信奉“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可在我看来,“太阳底下尽是新鲜事”。 这里就拿徐皓峰对《卧虎藏龙》的解码来举例,随便摘选几段:李慕白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平静地沿着水道行走,这是胡金铨的标志,这是文人的出场而不是大侠的出场。 一般武打片的人物出场都动静很大,不是飞着就是跑着,徐克电影都是这样。但是在写作时,也就是进行信息输出的时候,我们必须去分析知识的“深层结构”,观察和调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深层关联,不然我们无法自如地将它们组织起来。而格雷厄姆却找到了两者之间深层的关联,且说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两位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和莫泊桑是师徒关系,福楼拜对青年莫泊桑曾给予很多写作上的指导。下面是一个示例:一边吃巧克力一边看漫画和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吃冰镇小龙虫下和偶像拥抱并合影,最好是一组连拍把酸奶杯盖上粘着的酸奶舔得很干净把华夫饼泡在牛奶里然后吃掉把房间里所有的物品放进各种大小的收纳箱#踢一场足球#和小朋友玩水枪直到衣服湿透#在房间里贴上满墙的卡通贴纸#用乐高积木组装一个机器人#买一艘游艇#在米其林星级餐厅就餐也许我们先天就有列清单的才能,只是后天种种经验和规则把我们无拘无束罗列清单的能力给束缚住了。@构建角色韩国时81:电视台的长寿综艺节目《无限挑战》,堪称最能塑造人物角色的节目之一。通过上面的方式,信息被合理筛选后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加工、处理它们,然后表达出来,返还给这个世界。 这时我们就要力求简洁地表达。粗看这段话没什么问题,描写也颇生动,可古德先生竟认为它写得太啰唆了,并做了如下的修改:昨晚在里斯本高中深受喜爱的体育馆里,杰.希尔斯的队友和粉丝都为一位运动员创造校史的精彩表现震惊不已。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问题想久了,就会按照某个熟悉的思路想下去,一旦这条路走不通,就想不出其他的路了,因为人的思维,特别容易限制在旧有的框架里,被过去的经验困住,很难跳脱出来想问题。 遇到此类“卡壳”情形,我会把这个问题暂时放下,去看些与之无关的书,或者干脆出去走走、放松一下,然后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灵感突现,豁然开朗,这其实是潜意识帮了大忙。 潜意识会帮助我们思考,即便在我们不主动去想一个问题时,它也会非常“勤奋”地为我们工作。 更有意思的是,潜意识不会被我们的条条框框限制住,它就像不羁的游侠,游走在我们思考疆域的角角落落。
这是水淼·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0-06-06 06:07:54)